主耶穌的十二門徒中有幾個具有明顯特色,讓人記憶深刻。
彼得,他的三次不認主,給人留下永久記憶。但提起彼得,人們也同樣記得他那了不起的認信:“你是基督,永生神的兒子…你有永生之道,我們還歸從誰呢?”
馬太,馬太福音的作者,自稱是稅吏馬太,人們也習慣這樣的稱呼;
約翰,約翰福音的作者,自稱“主所愛的門徒,”並得到眾人的認同;
多馬,眾所周知,他被稱作“多疑的多馬,”他是這段經文的主角。
多馬在聖經中的出現,如果不計他和其他十一使徒名字同列的經文,聖經其餘提到多馬的名字,都在約翰福音。根據約翰福音的記載,我們大致可以揣摩多馬的性格特點,懷疑,悲觀,忠誠,認真。
約翰福音第十一章記載,主耶穌到猶大地去,要使拉撒路從死裡復活,但猶太人要用石頭打主耶穌,門徒認為主耶穌到猶太地太過冒險,多馬說出“我們也去和祂同死”的話來。
“多馬,又稱為低土馬,就對那同作門徒的說,我們也去和祂同死吧。”(約11:16)
最後的晚餐,主耶穌告訴門徒祂要離開他們,說,“我往哪裡去,你們知道。那條路,你們也知道。多馬對祂說,主啊,我們不知道你往哪裡去,怎麼知道那條路呢?”(約14:4-5)
主耶穌說,“我往哪裡去,你們知道。那條路,你們也知道。”門徒未必都聽得懂,但沒有一個人詢問主耶穌,只有多馬直來直去地詢問,“主啊,我們不知道你往哪裡去,怎麼知道那條路呢?”(約14:5)雖然多馬可能在屬靈上有些遲鈍,但也可以看見多馬的率直求真。多虧多馬的疑問,我們今日才有主耶穌那著名的宣告:“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約14:6)
多馬何以被稱為“多疑的多馬?”
約翰福音第二十章記載,主耶穌復活後的第一天晚上,向門徒顯現,但多馬不在他們中間。後來多馬回到其他十個門徒那裡,“那些門徒就對他說,我們已經看見主了。多馬卻說,'我非看見祂手上的釘痕,用指頭探入那釘痕,又用手探入祂的肋旁,我總不信。'”(約20:25)
從此,多馬就背上了多疑的稱號。
一個自然的問題是:主耶穌初次向眾門徒顯現的時候,多馬為什麼不在眾人中間?他到底去了哪裡?
多馬到底去了哪裡,聖經沒有記載,也就無從考究,但我們可以做一些合理的推測。
當一個人極度悲慟的時候,他會做什麼?有兩種可能:
第一,他和親人朋友在一起抱頭痛哭,這也正是眾門徒所做的。根據馬可福音的記載,當抹大拉的馬里亞去告訴門徒“主復活了”時,“那時他們正哀慟哭泣。”(可16:10)
第二,當一個人極度悲慟時,他很可能會獨自躲在一個僻靜的地方,在那裡“哀慟哭泣。”
剛剛過去的一周所發生的一切,對多馬來說(包括其餘的十個門徒)太過突然,太難承受。
一周前,主耶穌騎驢榮耀進京,應驗舊約關於以色列期待已久的彌賽亞的預言,向來刻意隱藏自己的主耶穌這一次卻是格外顯揚,公開自己以色列王的身份。眾人前呼後擁,手拿棕樹枝,“喊著說,和散那,奉主名來的以色列王,是應當稱頌的。”(約12:13)可想十二門徒的興高采烈,揚眉吐氣:期盼已久的榮耀時刻終於到來了!
然而不久,主耶穌就預言自己要死,並預言有一個門徒將要出賣祂,而且主耶穌心愛的門徒也是眾門徒的領袖彼得也要三次不認祂。
果然,主耶穌當晚就被逮捕,被鞭打,被戲弄,被侮辱,被殘忍地折磨,遍體鱗傷,鮮血直流,頭戴荊棘冠冕;然而曾經行過無數神蹟的主耶穌,此時卻是任人擺佈,竟無絲毫還手之力。直到最後,在逾越節當天,主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
十二個門徒跟隨主耶穌三年多時間,如今主耶穌死了,十二個門徒中的猶大因出賣主耶穌後悔不堪,就上吊而死,自我了結;十二人中的領袖彼得在使女和僕人面前竟然真的三次不認主,除約翰跟隨到十字架下之外,剩餘的人(包括多馬自己)都逃跑得無影無踪。
主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兵丁拈鬮分祂的衣服。看見母親和門徒約翰站在十字架下,主耶穌將死,身後竟沒有給自己的母親留下分文,只能在十字架上將自己的母親託付給所愛的門徒約翰,讓人聞言心碎不已。
主耶穌死了。與門徒朝夕相處的主死了,祂死後竟然連葬埋的地方也沒有,甚至墳墓也是別人的。
所有這一切,都在一星期內發生,這突如其來的巨大變故,足以讓每個人驚恐錯愕、全然崩潰!
多馬無法將這一切在頭腦中理出個頭緒來:驚恐,懼怕,悲痛,憂愁,困惑,羞愧,自責,沮喪,絕望!
於是,他將自己孤立、封閉起來,百思不解,無語淚流: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幸好,多馬回到了門徒的中間。
那些門徒就對他說,我們已經看見主了。多馬卻說,“我非看見祂手上的釘痕,用指頭探入那釘痕,又用手探入祂的肋旁,我總不信。”(約20:25)
當主耶穌被捕時,多馬因懼怕而逃離;
當主耶穌釘死時,多馬因絕望而躲避;
當主耶穌顯現時,多馬因沮喪而缺席;
當門徒告知時,多馬因不信而質疑。
於是,固執己見的多馬提出相當苛刻的條件:“我非看見祂手上的釘痕,用指頭探入那釘痕,又用手探入祂的肋旁,我總不信。”(約20:25)
“我總不信,”用的是雙重否定的句式,意為:“我堅決不信”,“我決不相信。”可見多馬是怎樣的頑固不化。
當多馬說“我總不信”時,他的聽眾是其餘的十個門徒,但他忘記了,還有一位,就是那位他看不見的已經復活的主。
“過了八日,門徒又在屋裡,多馬也和他們同在,門都關了。”(約20:26)
“過了八日,”這八天對多馬來說,必是度日如年。他的內心交替性地被將信又將疑、憂愁又歡喜、沮喪又期盼的情感折磨著,他多麼盼望主真的複活了,可理智上又無論如何思想不通,這怎麼可能呢?
“門都關了,”顯示門徒仍然心有餘悸。正在此時,主耶穌來站在他們當中說,“願你們平安。”
“願你們平安!”這是主耶穌復活後第三次對門徒講同樣的話,這一次,更重要的是針對多馬。
多马彷佛置身梦中,但这声音使他立刻惊醒,这声音是他太熟悉不过的了,因为---
這同樣的聲音,曾對門徒說,“我留下平安給你們;”(約14:27)
這同樣的聲音,曾對他們說,“你們心裡不要憂愁;”(約14:1)
這同樣的聲音,曾對他們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約14:6)
這同樣的聲音,曾對他們說,“你們的憂愁要變為喜樂。”(約16:20)
現在,這同樣的聲音,對著心有餘悸仍然擔心害怕的門徒說,“願你們平安!”
然後,主耶穌轉過身來,面對著多馬,“伸過你的指頭來,摸我的手。伸出你的手來,探入我的肋旁。”(約20:27)
主的聲音裡沒有絲毫的責備,主看著多馬的目光,完全的慈祥和溫柔,如同他當年扭頭看彼得一眼一樣的目光。
多馬情不自禁地呼叫:“我的主,我的神!”(約20:28)
你想,多馬有沒有伸手去摸主?多馬哪敢啊,他早嚇破了膽。
說他嚇破了膽,是誇張之辭,但多馬即使想要伸手去摸,他的舌頭早已不由自主地搶在他手的前頭,喊叫起來:我的主,我的神!
多馬在一瞬之間,完成了由懷疑到確信的轉變!
多馬的認信將約翰福音中七個見證人對主耶穌基督神性身份的認知推到了高潮的極致:我的主,我的神!
多馬認信的真實含義----“主耶穌啊,你不僅是萬物的主宰,宇宙的真神,而且你是我生命的主宰,我唯一的真神!”
“對主耶穌復活最為頑固不化的懷疑者竟對那位從死裡復活的主發出最偉大的認信!”
在這段聖經中,多馬一共說了兩句話:
“我非看見祂手上的釘痕,用指頭探入那釘痕,又用手探入祂的肋旁,我總不信。”(約20:25)
“我的主,我的神!”(約20:28)
第一句話,多馬的懷疑成為現今世代中許多理智型人們的典型代表;
第二句話,在這忙碌浮躁的世代中少有人能夠達到如此的認知高度。
多馬的可貴之處在於,他雖然有疑問,但卻從來沒有停止對真理的追求和探尋!
像其他門徒一樣,多馬的生命從此發出奇妙的轉變。根據教會的傳統,多馬從此開始傳揚那位複活的救主,他從波斯一帶一直向東行走,到達印度,據信多馬於主後58至72年,在印度傳道。根據傳統,多馬最後被一群人用尖木穿透身體,為他所宣揚的複活的基督殉道。許多年後,威廉克里追隨他的腳踪,再入印度傳道,如今,印度這個號稱“有成千上萬的假神和成千上萬的方言”(millions of gods and millions of languages)的國家,成為世界福音頗為興旺的地區之一。
讓我們看看在這段聖經中,主耶穌說的三句話:
第一,“願你們平安!”(約20:26)
主耶穌復活對惶恐不安的門徒所說的第一句話就是:願你們平安!
驚恐,懼怕,悲痛,憂愁,困惑,羞愧,自責,沮喪,絕望!這是多馬的情形,也是門徒共同的情景,主耶穌來到門徒中間,安慰他那些擔驚受怕的門徒:“願你們平安!”
今天,我們生活在一個動盪不安的世界,有太多的事情讓我們愁煩:工作的壓力,學業的不順,生活的艱辛,貧窮的困擾,疾病的折磨,婚姻的不幸,心靈的淒苦,道德的淪喪,邪惡的肆虐,世風的日下,人心的詭詐,貪婪的無度,天災的不斷…… 哪裡有真正的平安呢?
但主耶穌說,“在我裡面有平安。”(約16:33)
“我將我的平安賜給你們。”(約14:27)
主耶穌從死裡復活,“門徒看見主就喜樂了。”(約20:20)
當你緊張,害怕,憂愁,焦慮,擔心時,要記得到主耶穌面前來,因為在祂那裡真正的平安。
第二,“不要疑惑,總要信。”(約20:27)
主耶穌的話,是對多馬的輕微責備。在那麼多的證據面前,多馬還是懷疑不信。
舊約聖經有關於彌賽亞受難和復活的大量預言。
主耶穌和門徒在一起時,多次預言說,“人子要被交給祭司長和文士。他們要定祂死罪。又交給外邦人,將祂戲弄,鞭打,釘在十字架上。第三日祂要復活。”(太20:18-19)
在福音書的記載中,主耶穌多次暗示祂的死而復活。
“你們拆毀這殿,我三日內要再建立起來。”(約2:19)
“喬納三日三夜在大魚肚腹中,人子也要這樣三日三夜在地裡頭。”(太12:40)
“沒有人奪我的命去,是我自己舍的。我有權柄捨了,也有權柄取回來。”(約10:18)
“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裡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約12:24)
所有這些,都在講說基督的死而復活。
主耶穌在禮拜五被釘在十字架上,禮拜天早上死裡復活。主耶穌復活後,向婦女們顯現,要婦女們告訴門徒,但門徒不信。
後來主耶穌親自向門徒顯現,但多馬不在。當十個門徒異口同聲並一再反復告訴多馬時,多馬還是不信。
正如主耶穌責備以馬忤斯路上的兩個門徒:“無知的人哪,先知所說的一切話,你們的心,信得太遲鈍了。”(路24:24)
主耶穌對多馬說,“不要疑惑,總要信!”
主耶穌今天也繼續對你說,“不要疑惑,總要信!”
如果你今日仍有疑問,至少你應該像多馬一樣:雖有疑問,但不停止尋求真理!
懷疑是理智的問題,但不信是道德的問題!
對多馬來說,眼見為實,看見了才信!“Seeing is believing!”
但對今天的你我來說,“你信就必看見,”“Believing is seeing!”
“主耶穌說,我不是對你說過,你若信,就必看見神的榮耀嗎?”(約11:40)
無數基督徒生命的更新可以見證主耶穌話語的真實!
多馬因為不信,白白地比其他門徒多遭受八天的憂傷和痛苦。
筆者常對兒子說,“要是我能在像你這個年齡就信主耶穌,該有多好啊!”因為常為過去浪費大量的光陰而後悔。但願你不要有這樣的後悔!
第三,“那沒有看見就信的有福了。”(約20:29)
主耶穌對他說,“你因看見了我才信。那沒有看見就信的,有福了。” (約20:29)
我們沒有早期信徒的幸運,可以和主同行、同吃、同住,可以親耳聆聽主的教導,親眼目睹主行的神蹟,並親自經歷主的死而復活。
但主耶穌說,“那沒有看見就信的有福了。”所以我們也有機會得到那更為有福的福氣。
有的人求看神蹟,他們要看見神蹟才信,他們常說,神給我行個什麼神蹟,讓我看見我就信。這正是犯了猶太人的通病,他們經歷了比其他民族多得多的神蹟,但猶太人的信心因此更加堅定了嗎?正好相反。如果你把信心建立在神蹟上,當神蹟成就的時候,你可能說:那是碰巧,那是機遇。
有的人在生命中遭遇意外,變故,苦難,絕症等,才想起應當信主耶穌,往往當處於失業的困境,婚姻出現危機,孩子出了大的問題,身體出現不治之症,才想起求主的幫助。白白失去許多的祝福。
在危難中能夠想起來信神,還算是好的,應當為此感恩,就怕有的人到底也沒有能夠迴轉過來信神,至終落入永遠的黑暗,那是何等的悲哀啊!
兩千年前的那個星期五,是人類歷史上最為黑暗的一天:淒慘的死亡,冰冷的墳墓,令人心碎的痛苦,難以抑制的憂傷。
但同樣在兩千年前的那個星期天,卻是迥然的峰迴路轉:空蕩的墳墓,復活的救主,欣喜若狂的歡樂,榮耀無比的盼望!
禮拜五是葬禮,禮拜天是喜慶!因為我們的救主耶穌基督從死裡復活了!祂一勞永逸地戰勝了罪惡和死亡的權勢!
“那沒有看見就信的有福了。”
願你也能像多馬那樣呼叫祂說,“我的主,我的神!”
“因祂活著,我能面對明天;因祂活著,不再懼怕!我深知道祂掌握明天,生命充滿了希望,只因祂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