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加福音11:1;馬太福音6:9~13
序言
在聖經裡,敬拜和禱告的重點同樣是對象:敬拜那一位?向那一位禱告?
人類學家指出,敬拜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渴求。在每一種文化里,無論是最文明的國家,抑或是最原始的部落,不同的族類都有一種尋求神、敬拜神的渴求。中國有句古語“窮則呼天,痛則呼娘”,人到了窮途末路,生命遇到危險,很自然便會呼求神明打救。中國人的“天”(或稱“蒼天”,較通俗的稱“老天爺”),實質上是指主宰宇宙萬物的“天神”或“天帝”。
“皇天上帝”/“天帝”:如果你去過北京的天壇參觀,你便知道天壇是一個綜合體建築,是明朝和清朝皇帝祭祀上天和祈求豐收的場所。
天壇的主建築物名叫“祈年殿”;天壇另外有一座比較小、不是太多人注意的建築物,名叫“皇穹宇”;“皇穹宇”不是寺廟(裡面沒有供奉任何一尊神像),而是設置祭祀神位的建築物,裡面擺放祭天時使用的神牌,上面寫著“皇天上帝”。
根據中國古代文獻,“皇天上帝”是指“天神”或者“天帝”,就是主宰宇宙萬物的上帝。上帝指派君王來教化、治理地上的子民。這些君王自稱“天子”,意思是上帝的兒子;奉天承運,就是奉天命治理天下。遠在西周時代(公元前1066~771年),已經確立了“天子”直接向“上帝”祭祀的祭天禮儀。因此古代皇帝祭祀“天”,其實就是祭祀“上帝”。中國古代已經開始設立祭天的場所,而北京的天壇是明、清兩朝皇帝祭祀上帝的場所,可以說是敬拜上帝的“聖殿”。
此外,天壇露天的地方有一座三層圓形石壇,名叫“圜丘壇”,又稱為祭天台,是皇帝舉行祭天大典的地方。祭祀時,除了獻上供品,皇帝率領文武百官朝拜禱告,祈求上蒼廣施恩澤。中國民間信仰求神拜佛,有所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拜神的人其實也是禱告,他們相信,只要夠誠心,來到菩薩面前,誠心可以感動天地,即使是堅硬的金屬和石頭也為之裂開!
基督徒的禱告
基督徒從信主第一天起便經常向神禱告。基督教強調虔誠禱告,自從十六世紀宗教改革運動以來,教會便非常注重聖經真理教導。著名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約翰加爾文,他們不是單單躲在修道院研究神學,而是親自牧養信眾的牧者。十六世紀宗教改革之後,教會對信徒有三個最重要的信仰教導:
第一,《使徒信經》(基督教信仰的重點內容/教義)
第二,《十誡》(神子民的道德規範)
第三,《主禱文》(主耶穌教導門徒向神禱告的典範)
每一個初信主的基督徒(包括兒童),不但要背誦這三個教導,還要明白其中的意思。因此馬丁路德寫了一本《教義問答》解答信徒的基要信仰問題,譬如說:“我們在天上的父”是什麼意思? “願人都尊你的名為聖”又是什麼意思?
什麼是禱告?
近代著名神學家侯士庭(James Houston,加拿大維真神學院的創辦人)解釋:“禱告乃是人與神相交,與神對話,乃是地與天的連接,人與神在心靈中的接觸,這是禱告最主要的意思。我們不要把禱告一直局限在祈求這方面,禱告最簡單的定義就是:人與神對話”。
每一個教會都應當注重禱告。問題是,你跟誰學禱告?跟那些有豐富禱告經驗的人學嗎?我聽過信徒說,某某人很有禱告恩賜。我大概明白他的意思,就是這些被稱為具有禱告恩賜的人,可以滔滔不絕、情詞迫切地禱告,或者是別人覺得他們的禱告特別“靈驗”!你跟誰學禱告?他的經驗可靠嗎?他的經驗真的可以幫助你,與神交通,使你的禱告更有效、更“靈驗”嗎?
新約教會建立兩千多年以來,留下許多關於禱告的屬靈遺產,但是要學禱告,首先應當向主耶穌學,這是最穩妥,也是一個必要的基礎。如果沒有這個基礎,你去跟其他人學禱告,恐怕徒勞無益,甚至是弊多於利!正如門徒向耶穌提出的請求,禱告必須首先從耶穌那裡學。路加記載這事件的背景:“耶穌在一個地方禱告。禱告完了,有個門徒對祂說,求主教導我們禱告,像約翰教導他的門徒。”(路11:1) 耶穌隨即答應門徒的請求,教導他們《主禱文》。
《主禱文》
完整的《主禱文》內容,記載在馬太福音第六章。馬太福音第五章到第七章是主耶穌所講的“登山寶訓”內容,其中耶穌談論到多個主題。當我們研讀第五章到第七章的內容時,我們便發現《主禱文》是在“登山寶訓”這三章的中間,因此“論禱告”可以說是“登山寶訓”的核心。
《主禱文》第一句稱呼禱告的對象為“我們在天上的父”,耶穌一開始就說明我們與神的親密關係。基督教是一個“以神為父”的宗教,我們是神的兒女,擁有一個尊貴的身分,神也賜給我們向祂禱告的權利。
六個祈求
我們經常禱告,有沒有留意《主禱文》裡面有多少個祈求?總共有六個祈求。
頭三個是“關於神”的祈求:“你們禱告要這樣說:我們在天上的父,願人都尊你的名為聖。願你的國降臨;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太6:9~10)
(1) 第一個祈求:“願人都尊你的名為聖”:神的名字表明祂的屬性,包括祂是“聖潔的神”、“至高的神”、“自有永有”、“全能者”。神學家告訴我們,人存在的首要目的是榮耀神,並且享受祂。因此,我們最高的目標,是神的名在普天之下被尊為聖。
(2) 第二個祈求:“願你的國降臨”:這是指神的救恩國度。神的國度已經存在,但仍然等待將來完滿實現。耶穌首先把天國的道理引進人間,並且實踐在人間。 “願你的國降臨”就是祈求神的救恩國度擴展,這是藉著傳福音來達成。當福音傳遍天下,神的國完全來到時,這個禱告便成全了,也就是主耶穌再來的日子。
(3) 第三個祈求:“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這個祈求擴展了上面第二個祈求,就是神的國以完滿的形式來臨;因為神國來臨的奇妙特徵,就是神的旨意在地上徹底實現,包括公義完全彰顯,也不再有叛逆、邪惡。如果我們祈求神的旨意實踐在地上,我們就有兩個責任:
(i) 要持續研讀聖經來明白神的旨意;
(ii) 要靠著神的恩典,努力實踐祂的旨意。
後三個是“關於我們現在、過去、將來需要”的祈求:“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不叫我們遇見試探;救我們脫離兇惡〔或作脫離惡者〕。”(太6:11~13上)
(4) 第四個祈求:求賜“日用的飲食”:這是為我們現在的需要,求賜養活身體的飲食。
在耶穌那個年代,通常工人是每天領取當天的工資,這工資少得可憐,只能買到一天的食物。耶穌提醒門徒,要學習過一種每天倚靠神供應的生活,如同舊約時代以色列人在曠野仰望神降下嗎哪。在今天,我們生活比較富裕,大多數人沒有經歷過上一代人的缺乏。我們也沒有多大的意識,為神供應我們每天的飲食衷心感謝祂。可是,我們每天所需的飲食不是理所當然的。今天世界上仍然有許多地方在戰爭中,出現許多難民,不要說食物,連乾淨的水都沒有。此外,還有飢荒、天災、貧富懸殊等問題。世界上許多地方的孩子,在上床睡覺之前,是沒有吃過晚餐的!事實上,許多人仍然每天須要為溫飽掙扎求存!
(5) 第五個祈求:“免我們的債(=罪),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這是為我們過去的罪(已經欠了的債/已經犯了的罪),求神赦免。正如保羅指出,罪人的生命得以更新,“一切都是出於神,祂藉著基督使我們與祂和好。”(林後5:18)
耶穌講完這個禱告典範之後,繼續說:“你們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饒恕你們的過犯。你們不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不饒恕你們的過犯。”(6:14~15)
在《主禱文》裡,“債”等同“罪”,罪債是必須還清的!這個祈求是求神饒恕。一個真正經歷過神饒恕的人,就懂得饒恕別人。不饒恕人的人,他從來沒有真心悔改,又怎能期望神饒恕他呢?
(6) 第六個祈求:“不叫我們遇見試探;救我們脫離兇惡〔或作脫離惡者〕”:這是為將來的境況,求賜力量,勝過試探、罪惡。
這句話實際的意思是“不要帶領我們進入試探;救我們脫罪惡,遠離被試探的光景,並且進入公義。” 因為我們越來越認識自己的軟弱,心裡有隱而未現的罪,而那惡者隨時用詭詐來引誘我們,所以就必須切切祈求神所賜下的聖靈保護我們。
我們看過《主禱文》裡六個祈求,頭“三願”:“願人都尊你的名為聖。願你的國降臨;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這是神的兒子教導我們怎樣禱告,首先求什麼?是為“你的名”、“你的國”、“你的旨意”禱告,禱告的焦點是“你”、“你”、“你”。學習禱告的第一件事,就是重新校正我們禱告的焦點。可是,留意一下我們的禱告,是否通常把焦點投放在自己的需要上:“我”、“我”、“我”。我記得初信主時,有人教我把每一個祈求事項,具體寫在祈禱簿裡,好察驗神是如何回應禱告的。當某一個祈求事項蒙神應允時,我便在祈禱簿寫下神是如何成就那祈求事項,並且打一個鉤做記號。對於那些過了一段長時日、已經沒有可能實現的祈求事項,就打一個叉!信主多年之後,我才明白過來,這樣的祈求仍然是以自我為焦點。 !
“你們祈求,就給你們”
我們接續看耶穌在馬太福音7:7~11有關祈求的經文:
7 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
8 因為凡祈求的,就得著;尋找的,就尋見;叩門的,就給他開門。
9 你們中間,誰有兒子求餅,反給他石頭呢?
10 求魚,反給他蛇呢?
11 你們雖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東西給兒女,何況你們在天上的父,豈不更把好東西給求祂的人嗎?
讀完這段經文,你會有一種感覺,這好像表示:求什麼,就一定得什麼!可是,這卻不是我們的實際經驗!如果你讀過雅各書便知道,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去理解“祈求”和“得著”兩者的關係:“你們得不著,是因為你們不求。你們求也得不著,是因為你們妄求。”(雅4:2~3)雅各教導我們,“不求”和“妄求”是禱告不蒙應允的兩個原因。
我們無須引用雅各書,因為耶穌當時所引用的是舊約先知書,當耶穌講這個教訓的時候,雅各書還沒有寫出來。耶穌是引用舊約耶利米書29:12~13的內容:“你們要呼求我,禱告我,我就應允你們。你們尋求我,若專心尋求我,就必尋見。”耶穌然後再加上“叩門”。
回到耶穌在馬太福音7:7~8的教導:
7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
8 因為凡祈求的,就得著;尋找的,就尋見;叩門的,就給他開門。
這兩節經文中有三重對稱:我們“祈求”、“尋找”、“叩門”;結果是:“得著”、“尋見”、“開門”。三個動詞表達出越來越積極的行動。三個動詞是現在時態,並且是命令語:“祈求”、“尋找”、“叩門”,意思是:要持續地祈求、要持續地尋找、要持續地叩門,我們必須堅持不懈。在什麼事情上堅持不懈呢?就是在禱告上堅持不懈。
天父更把“好東西”給祂的兒女
至於馬太福音7:7“你們祈求,就給你們”的關鍵,耶穌在9~11節解釋:
9 你們中間,誰有兒子求餅,反給他石頭呢?
10 求魚,反給他蛇呢?
11 你們〔意指地上的父親〕雖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東西給兒女,何況你們在天上的父,豈不更把好東西給求祂的人嗎?
在這三節經文中,耶穌作出一些對比:在第11節下半部分提到“天上的父”,所以在第11節開首提到“你們”的對比,是指“地上的父親”。 “地上的父親”是不好的,可能是因為常常亂發脾氣、沒有耐性、不體貼,但是他們“尚且知道拿好東西給兒女”。然後,耶穌就提出祂的邏輯理由:不好的“地上父親”,也會拿“好東西”給兒女;更何況好的“天上的父親”,祂必然更把“好東西”給兒女。 “好東西”是什麼?就是你所需要的“餅”和“魚”;那麼“不好的東西”是什麼?就是“石頭”,沒有用的,不能餵飽你;還有“蛇”,更會傷害你的!
照神的旨意求
當然,我們可以為自己的工作、家庭、兒女求,聖經也是這樣教導我們放膽向神求。神連祂的獨生愛子耶穌都可以給我們,還有什麼神會吝惜不給我們呢?神深愛祂的兒女,因此不會對我們的祈求麻木無情;但神卻不會溺愛祂的兒女,因此不會成為我們的自動取款機,這是因為神“更把好東西給求祂的人”(太7:11)。
耶穌教導門徒的《主禱文》,不是向神求財富、名利、成功、成就,而是首先求“神的名”、“神的國”、“神的旨意”;然後求神賜下我們身體和靈魂最基本的需要(“日用的飲食”;“免我們的債(=罪”;“不叫我們遇見試探,救我們脫離兇惡〔或作脫離惡者〕。”)這些就是天父最樂意回應我們的
